综合分析题是辽宁省及各地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面试必考题型,是考生面试准备的重中之重。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观点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行之有效的对策,综合分析题的难点之一就是考生打不开思路,往往就一个方向展开阐述,做不到多角度分析,华图教育根据历年真题,把万能思维体系运用到面试中,推出两大分析法:主体分析法和维度分析法,本文主要介绍主体分析法。
所谓主体分析法就是从各个主体角度出发对现象进行分析,而主体是由人或者人的集合,也就是组织组成的。根据社会想象的特点,我们通常把主体从大到小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组织和个人,而每个层次又都包含若干主体。在面试中经常用到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媒体、家庭和个人等。主体种类繁多,那么怎么才能快速的掌握呢?这里考生首先要明确主体分析法的实质,这些主体都和所分析的现象有密切的联系而社会现象通常都会和上述几个个体有密切联系。
那么,考生在面试时要时刻树立社会问题意识,这是我们答好所有面试问题的前提。社会问题不同于家庭里的家长里短,也不同于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层面的问题,那么考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注意分析角度有大有小,涉及面要广泛。
具体而言,考生在运用主体分析法时,要根据多角度分析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涉及的社会现象或者观点进行剖析,分析与其密切相关的主体。下面以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举例分析,如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遇到诸多问题这一现象,对这一现象应该怎么分析呢?首先,要明确其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即进城务工子女和教育。其次仔细思考与其相关的主体: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都有义务保障中小学生能完整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很显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就和上述这些主体密切相关。不过,考生在面试作答时,要注意把与所分析现象关系最密切的主体放在首要的位置来说。
总之,考生在作答综合分析题时,要深入把握问题的实质,探寻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主体,多角度的分析问题。